1)第243章 冬去春至_回到史前当野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3章冬去春至

  在铁犁广泛使用以前的漫长岁月,耒耜(音垒饲)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耕具。

  点种棒是由挖掘棒演变而来,而在这种尖头木棒的下部安上一根供踏脚的横木,以便手推足蹬,刺土起土,就成为最初的翻土农具——木耒。

  耜则是在耒的基础上,加上石、骨、蚌质的扁平刃片而成的铲形农具。

  林郁对原始农具的形制十分了解,张天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木工,两人一个出主意,一个出技术,很快便将点种棒和耒耜捣鼓出来。

  耒耜相传是由神农氏创制,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于是在教族人制作耒耜时,张天宣称:“这是我们的祖先神农传下来的知识,在耕种时使用这些农具,可以种出更多谷物!”

  有谷部落的众人尤为惊讶,苗和葵将这些名为农具的东西翻来覆去地查看,愣是没看出有什么奇特之处。

  族人们也是一头雾水,暂时还不清楚它们的作用,事实上,他们现在连何为耕种都弄不明白,但他们没有多问,按照天空祭司和巫师大人的指示做,总不会错。

  耕地、整地、播种、灌溉、收获、加工……这是种植粮食的必由之路,每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农具,以提高生产效率。

  耕地和整地用的耒耜,播种用的点种棒,收获用的石刀、石镰和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棒,制作起来都相对容易。

  比较麻烦的是灌溉。

  纵观世界古老文明中的原始农业,无一不是得到灌溉之利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良渚文化兴建的水坝水利系统代表了当时大型堆筑水利结构的最高水平;古埃及人修建截引尼罗河洪水的淤灌工程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水利灌溉工程;古巴比伦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谷建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灌溉渠道……

  最初的浇灌工具是瓮、缶、罐之类的陶质器具,后来逐渐发展出许多种灌溉农具,诸如戽斗、桔槔、轱辘、水车、筒车等。

  戽斗是最古老的灌溉农具之一,通常用竹篾、藤条紧密编织而成,形似斗,两侧各系两根长绳,需要由两个人配合使用。

  灌溉农具的制作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水源。

  张天特意选取了地势较高的一块土地作为营地基址,以防汛期被水淹没,不知所措。

  弊端是最近的蓄有水的堰塘、水沟远在一两公里之外,取水没那么方便。

  平时的生活用水因为量不大,远点就远点,倒没什么要紧,等以后灌溉大面积的农田,用水量激增时,这个问题便会日益凸显。

  要发展水利,就得先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打井和挖渠。前者适用于较干旱且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后者适用于地表水资源充足的地区。

  他们所处的这块C形盆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