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9章 幼年早慧的于谦_大明太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顺是所言,何来人之初性本善一说呢。”

  这真是谁都没想到的事情。

  年轻的老师面对这个提问,恨的差点把书本砸到这个提问的学生脸上,顾忌到陈云甫在场旁听,只能硬着头皮言道。

  “于谦,你坐下。”

  本就坐在课堂最后方来了兴致的陈云甫听到这个名字轻挑眉关。

  于谦?

  是那个打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吗。

  不过甭管是不是,陈云甫都谈不上多么重视,他见到的历史名人多了去,泯然于世的亦如过江之鲫,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大,于谦还能不能在已经面目全非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谁也说不准。

  仅就目前来看的话,勉强算是个刺头?

  小小个头的于谦没有落座,昂着脑袋自觉理直气壮的询问老师。

  “请问老师,人之初性本善的依据何在?”

  老师险些怒急,乃斥责道:“孔融让梨的典故,竖子可知焉!”

  “融四岁,能让梨。”

  于谦侃侃对答道:“先生所说孔融,孔圣人十九世孙者,其在家中行五,上有四个兄长,时年孔融四岁,食之有梨,孔融取其最小,而留大梨与兄,通谦让之礼受人赞誉。”

  老师的脸上稍微好看些许,他乃接话言道:“孔融四岁的时候便通晓让犁与兄,此难道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佐证吗。”

  于谦微微一笑,偏首望向身边的同桌,伸手言道:“可否将你随身所携的糖人赠与我吃?”

  同桌亦是一个孩子,闻之自然是下意识拒绝道:“不可。”

  于谦便看向老师反问道:“融四岁,同学六岁,梨贵而糖贱,缘何孔融知让梨,而同学不肯相让糖人?”

  后者顿时面露愠怒道:“孔融所让者乃是兄长,尔仅为同学之谊,岂可相让?”

  “孔融出身乃是孔圣人之后,是千年之世家,其自幼便开蒙学礼,兼其家中衣食禀足,食梨甚易于百姓食糖,故相让之不觉难舍。

  我辈同学皆贫寒出身,便是一文钱都是父母双亲劳苦耕作所得,故而,岂有将父母血汗相让之道理?”

  “先生既为老师,岂能不知仓禀足而知礼节这句话?”

  课堂教室之中,小小的孩童和老师正面对质起来,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竟然是于谦这么个孩子占了上风。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于谦占了上风,继续侃侃而谈道。

  “人之本性,贪婪、自私、好色、残忍,恰是因为其性甚恶,故而才有周公定礼,以王道行教化,辅以律法之约束,再及后,历代先贤书文理之道,用于治化百姓,时至今日三千年矣,我辈之民哪怕不曾读书亦通晓礼义廉耻,诞育子嗣,自幼便可施教正确的家学,这才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今天。

  若无三千年律法之约束、道德礼法之教化,先生觉得,人之初还能性本善吗。”

  教室的最后,陈云甫偏首私语。

  “此子何人?”

  王钝答道:“浙江杭州织造局副于彦昭的长子,叫于谦。”

  “官宦子弟?”

  “是,他祖父洪武十五年入职工部,先后历任工部主事、经历等职,后迁福建右参知,永乐二年以病亡。”

  陈云甫于是点头:“怪不得小小年纪知道那么多,感情是家学渊源。”

  王钝看出陈云甫似乎对于谦很是感兴趣,心中便有了打算。

  刚欲言语两句,又见后者起身。

  “大王不旁听了?”

  “去杭州织造局。”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