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四章 序曲_南宋之我主沉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让老百姓彻底稳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宋的影响力会逐渐的衰落以至于消失。

  南方稳定最大的标志,就是春耕任务完成的很好,两淮、荆湖路以及江浙一带,虽说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老百姓的损失是惨重的,不过只要没有了战火,想要活下去的老百姓,是不会耽误春耕的,且地方官府支持百姓耕种,还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这就让土地耕种的事宜能够很好的落实了。

  两广和福建一带稍微复杂一些,可老百姓同样不会耽误春耕的时间,毕竟这关乎到来年能不能吃上饭的问题。

  稳定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没有粮食什么都不用说,老百姓必须有饭吃才能够真正的稳定,不会有人饿死就是完全稳定的标志。

  逐渐控制南方各级官府的大明朝廷,贯彻的是朝廷的思路,而朝中丞相李庭芝等人,早就接受了皇上的这个观点。不遗余力的落实,从四川等地崛起的过程之中,李庭芝等人早就发现了,在治国理政方面,皇上的能力非同一般。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深入到各级主官的内心,才能够让南方在短时间之内稳定下来。

  随着南方的逐渐稳定,维持地方安宁的事宜,也被提出来了,而能够让地方安宁最好的办法,就是驻扎军队,以军队来实现朝廷对南方的完全掌控,这是近阶段稳定南方的唯一办法,也是绕不过去的办法。

  如此明军必定面临扩充兵力的问题。

  穿越之前的吴邵刚是特种兵教官,因为吸取了很多先进的军事知识,对于那种采取人海战术作战的方式,不是特别的赞同,这样消耗太过于巨大,穿越之后,他也是力图实现军队的精炼,认为国家只要保持少量精炼的兵力就足够了,可惜现实的情况给予他重重的一击,这个时代保持适量的军队数量,是必须要做到的。

  想想历史上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军队数量之巨都是惊人的,在朝廷无力养活那么多军士的情况之下,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维持军饷的开销,目的就是维持军队的数量,难不成人家做皇帝的不知道军队人数太多难以养活吗。

  交通的桎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试想一下,若是南方的两广出现了动荡,若是军队驻扎的太远,甚至驻扎在北方,开拔到两广去平定叛乱,肯定是来不及的。

  李庭芝和蔡思伟等人,都是建议扩充军队数量的。

  军队数量的扩充,军人数目的增加,必定意味着军饷开销的增加,吴邵刚就算是不赞同,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思考再三,他终于决定下来,将明军的总兵力扩充到六十万人,军队驻扎按照地域划分来分布,战事北方驻扎四十万军士,中部驻扎十万人,南方驻扎十万人,一旦天下得到平定,则北方驻扎三十万人,中部驻扎二十

  请收藏:https://m.x86z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